
小資族也要做「資產配置」!長期投資降低風險,你不能只買股票


資產配置可以決定將來高比例的報酬,還可以透過適當配置降低資產的波動程度,協助你達成長期財務目標。如前所述,最常用來進行資產配置的兩大資產類別分別是股票與債券,這也是我認為最適合每一位投資者採取的配置內容。
放眼長期投資,用資產配置降低你在投資上的心理壓力
至於要如何分配股票與債券的比例,這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因為資產配置代表的是你個人特質的展現,在長期投資中,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投資人因為經不起虧損而離開市場。然而,究竟虧損多少金額或比例,才會壓斷你的理智線?這想必只有你自己最清楚。
話雖如此,許多人其實並不了解自己究竟能承受多少心理壓力,對投資計劃能多堅持。這時,回顧過去所發生的歷史大事件,將能成為很好的借鏡。
以美國市場為例,假設採用 S&P 500 當作股票、美國柏克萊綜合投資級債券指數當作債券做為資產配置的示範,在過去 1976〜2020 初期,不同的股債比例所擁有的年化報酬率以及最大下跌幅度,如表 4-3。
由表中可看出,資產配置中包含越多比例的股票,擁有的年化報酬率會越高;反之,擁有債券較多比例的配置,則年化報酬率越低。不過在此種組合配置下,最大下跌幅度也相對較低。
如果在過去 50 年採用全股票配置,你必須承擔將近 50% 的下跌幅度;全債券的配置則僅有 -12.7%,這正是不同股債配置的不同優勢。
如果以近一點的例子來說,採用全球股票市場的 VT 與全球債券 BNDW,回測 2020 年的新冠肺炎,擁有 100% 股票配置的「配置 1」,最大下跌 22.15%,而 100% BNDW 的「配置 2」,則最大的下跌幅度只有 2.89%,採用 50/50 配置的「組合 3」,則是最大下跌幅度為 10.57%(圖4-23)。
我們可以透過前述兩個例子回測不同的資產配置內容,體會在過去的時空背景之下,採用該配置所面臨的最大下跌幅度。
你可以當作參考來問問自己,處在多少虧損時你還可以不理會帳面的數字跳動及虧損,安然入睡呢?如果我投入了 100 萬,虧損 30 萬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心如止水嗎?不行的話,如果降低成虧損 10 萬呢?不同的資產配置,就是用來幫助你調整到最適合自己狀況,降低心理壓力。
不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可根據年齡進行資產配置
我相信你一定聽過許多人想尋求「低風險、高報酬」的投資方法。回顧之前回測的配置內容,你知道報酬會隨著我們所能承受的風險而有所變化,不願意承受價格波動變化或是虧損,是無法獲得額外報酬的。
如果你覺得對自己的風險承受度無法有很好的掌握,也沒關係,不妨參考圖 4-24 根據不同年齡所提供的股債配置比例執行,這會是比較簡單的方法。
簡單換算,股票比例 = 110 – 你的年齡。好比 30 歲的投資人,110-30 所得到的數字為 80,可參考使用 80% 做為股票配置,另外 20% 則是債券。
這樣的配置方式,主要是以 65 歲做為退休年齡所進行的配置。年紀較輕的投資者,面對股票市場的波動,一方面可以透過較長的投資時間淡化,另一方面還擁有主動收入的一大助力。
在市場較為險峻的局勢下,穩定的收入不但可以生活所需、安撫我們心中不安的情緒,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投資者度過下跌的風暴;有多餘的資金的話,還可以投入市場買入更便宜的資產。
因為長期投資者知道,只要時間繼續向前走,市場肯定會收復失土;而越接近退休年齡,你會發現採取的債券比例將提高。雖然債券相較股票的報酬較為遜色,但屆臨退休代表會失去主動收入,因此比起報酬,我們更在乎資產的波動程度,能繼續保持在市場當中才是重點。
整體來說,距離失去主動收入還有一段時間的投資者,可以採取波動程度較高的組合,也就是適當提高股票比例;而隨著時間逼近退休點,就要逐步調整資產配置的內容。雖然採用年齡做為資產配置的依據是最輕鬆簡單的方法,但不妨也以自己的風險承受度為出發點,找出最適合你的資產配置!
(本文出自《一年投資 5 分鐘:打造每月 3 萬被動收入,免看盤、不選股的最強小資理財法》,遠流出版)
